第35章(1 / 2)

穆梳没死,挣扎着活了下来,只是腿微微有些跛,平日走路倒也看不出。

手臂倒是落了疤痕,看得穆夫人心疼,女子落了疤,相当于毁了容貌,这可是大事。

她倒是无暇顾及,因酒楼烧了,又是重建又是开张的,忙活了小半年。

吉祥镇百姓倒不怎么爱在背后说她了,女人们说起来,也都带上了一丝同情,嘴下留德。

那些纵火的酒馆老板,知闯了祸,生怕有一日被人发现,哪里再敢去招惹陶氏。

酒铺开张一年,当铺又开起来了,没几个月,穆梳又买回了陶先礼之前的铺子,到第二年的时候,最热闹的街道上,好多铺子的门前挂着的都是“陶”字。

过年的时候,两母子在家中吃饭,丫鬟小厮们在院子外熙熙攘攘的玩乐。

管家激动的拿着一封信,穆夫人赶紧接过递给女儿。

信是陆良童托人带来的,她看完,笑了笑,递给娘,说了句“那孩子颇有孝心,我只不过养了他几年,倒是到现在还记住。”

穆夫人也接过看了,却是小心翼翼的看着女儿。

他们已经很久没接到陶先礼的来信,即便是寄出去的信也都石沉大海,去过边境的人带回来的都是坏消息,有时候说羌族人已经打进来了,有的说朝廷有一批人被抓了当俘虏。

陶先礼的消息是在次年传回来的,带话的说边疆有一个陶副将,因为立了大功被提拔,且还娶了将军的女儿,那将军与别人说,他便是出自于吉祥镇的。

这话传到穆梳耳朵里,她只道除非亲眼所见,否则不信,便做自己的事去。

半年后,又有人传出,有一位陶将军战死沙场,连尸体都找不到。

穆梳听了这话,给了特地送信的人一两银子,除此之外再无其他。

有人劝她给陶先礼立个牌位,让人在天可以安息,不至于魂魄找不到家,她不听,只落下一句除非见尸,否则牌位永不立。

众人都说这陶氏当真是个柴米油盐不入的的倔骨头。

陶先礼是在离家的第四年后回来的,风风光光,被人簇拥着走进吉祥镇。

四年已过,如今无人再记得他只是个仆人出身的小子,而是战功显赫,亲自受皇帝召见的陶将军。

他的事迹在京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谁都知道有一位管粮草的,深夜独入敌人军营,在被抓住打得只剩半条命时,还能放火烧了对方军营粮草,方便朝廷军马行包抄战术。

又都盛传,与羌族一战中,朝廷军旗被毁,将领被杀,军心大乱之际,是这位陶将军从死人堆里找到了军旗,拿下了将军的剑和马,稳住了军心。

吉祥镇热热闹闹的,有人认出他,便要上前招呼,立刻被士兵挡在人圈外。

陶先礼身穿铠甲,黑发高束,面色严峻,嘴唇抿得死紧,对周围的一切置若罔闻。

他拍了拍胸膛,那里放着一把匕首。

当年他发誓不再让穆梳被人取笑,要永远洗掉不堪的出身,真正风光的回来,让所有人看看,穆梳并不是屈嫁,他能给予的,定当其他男人的百八十倍。

如今,他风光回归故里,却不知那人还在人世否?

若是真的不在了他眼神暗了暗,已经做出了决定。

再看到一家铺子前挂着“陶”字时,他一怔,一路走过,发现好多家铺子都挂着陶家的旗帜。

他喜若癫狂,忽的驾马狂奔而去。

早已经有人跑到穆家,穆夫人听闻女婿回来了,直抖着身,嚷着女儿并不在家。

众人又赶紧往陶家跑,远远见一高大男人驾着汗血宝马狂奔而来,众人连忙喊道“不在穆家!不在穆家!”

马匹奔驰着从人群经过,往陶家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