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分明是解听安的声音。
他在哪儿?
陡然间,赵跖刀势一变,玄石刀一横,反而黏上了蔡星河的软剑,就好像那刀不是刀,而且软剑。
那剑也不像是剑,倒似屠刀。
赵跖不知道的是,虽然自己一个月没再见过解听安,其实解听安一直在默默关注他,从文试到武试,赵跖虽然做的出人意料,也耍了一些小聪明,但整体还是差强人意的。
此时见赵跖就要落败,解听安再也忍不住,一句“游刃有余”,将赵跖的求胜之心又拉了回来。
事情的缘由还要回到几个月前。
一日,赵跖在竹林跟解听安练剑,闲聊之际,解听安恍惚间说起,他的杀人剑已经用了四百年,赵跖心中一动,给解听安讲了这样一个故事:
有一个名叫丁的庖厨替一位贵人宰牛,手所接触的地方,肩所靠着的地方,脚所踩着的地方,膝所顶着的地方,都发出皮骨相离声。这种世人所厌恶的杀戮之音,竟然同《桑林》、《经首》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。
那贵人不禁赞叹说“好啊!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?”
庖厨放下刀子说“我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,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,对牛的身体不了解,所以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。”
“三年之后,我一心只能见到牛的肌理筋骨,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。现在宰牛的时候,我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,而不必用眼睛去看,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。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,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,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,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。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、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,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?”
“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,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。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,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。现在我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,宰牛数千头,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。”
“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,可是刀刃却并不厚,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,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 有余地了,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。虽然如此,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,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,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,目光集中,动作放慢。刀子轻轻地动一下,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,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。”
“我提起刀站着,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,一副悠然自得、心满意足的样子。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。”
彼节者有间,而刀刃者无厚。
以无厚入有间,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。
好像有一道光照射进了赵跖的心房。
豁然开朗!